经济学中的定位效应
凡是认定的事情,多数人不原意轻易改变。
蒙格斯报告 2020-08-21
“搭便车”现象——投机者赢了么?
蒙格斯报告
时间:2019-11-07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说的就是某一个和尚享用另外两个和尚担来的水,导致其他两个人的积极性降低,不再担水。“三个和尚没水吃”典型地体现了集体行动的失败。由于第三个和尚想搭别人的便车,而自己不想付出劳动,最后导致了没有人能够从中受益。
搭便车现象的经济学解释
“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 一书中提出的。“搭便车”问题(free-rider problem),是指在团队生产中,由于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与所得报酬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个成员都有减少自己的成本支出而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机会主义倾向,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导致团队工作无效。
“搭便车”现象广泛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中也广受学者们的讨论。
曼昆的微观经济学,认为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比如说某工厂为生产产品而排放了污水,这就污染了河流从而影响到周围人的身体健康,而周围人与这个工厂没有经济上的来往,同时这个工厂又不给周围人经济赔偿,这种情况就叫做负外部性;又比如一个人在院子里点烟花给自己欣赏,但放烟花的同时不但给他带来了快乐也给他周围在看烟花的人带来了快乐,而周围的这些人却不需要为此付出成本,这就产生了正外部性,又叫搭便车,即周围的人搭了这个人放烟花的“便车”。
搭便车问题与公共财物
搭便车问题(Freerider problem)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物上的问题。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物,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在经济学家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究竟怎样来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难题呢?关键还是制度。建立制度至关重要。建立什么制度?
其一,激励制度。挑水多的和尚可以给予升级、调薪、评先进之类的激励;其二,利益相关制度。挑水的多少与其消费的水量相挂钩;其三,分层制度。专门培养对于挑水事业有感情和有专长的和尚;其四,权利规则。制定必要的“挑水宪章”或者“挑水基本法”,规定每个人的挑水责任与权利;其五,惩罚制度。一旦发现违反挑水制度的和尚,立即进行惩处。
搭便车的后果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可能会使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承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这会抑制小组成员为小组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而且“搭便车”心理可能会削弱整个合作小组的创新能力、凝聚力、积极性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其个人的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小,会使“搭便车效应”明显减弱;而且缩小规模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社会惰化现象会削弱,能够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小区里面,一部分人按时按量的交物业费,但是另一些户主却拒绝缴纳物业费,而这些不缴费之人,不缴费却享受着缴费之人同样的服务,这是典型的“搭便车”现象。在很大程度上,物业因无法经营撤离小区,使得小区生活环境无人过问,混乱不堪,就是“搭便车”的人太多,带来的直接后果。
其实,生活之中还存在一种极其广泛的“搭便车”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化便车”现象。这种现象以他人或他群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如路径依赖者、教条主义者、学术抄袭者、盗版者、产品侵权者等等,都可以被视为是“搭便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