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environment)有“环绕、包围”的意思,也就是说,环绕在我们周围的事物就是环境。空气、土地、水、植物和动物等自然物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物质文明的发达离不开自然环境资源的支持。我们在享受工业化带来的丰富的物质产品时,也在吞食着毁坏自然环境的恶果,荒漠化、水污染、自然灾难频繁、能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等等。这种发展模式必将最终威胁人类的生存。在享受祖先为我们保留的环境资源财富时,我们不能断掉子孙后代的“活路”,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未来和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现了一种“代际公平”,环保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环保、低碳等要求的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银行要保持市场先机,就必须吸纳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支持推动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就同时获得了市场的先机,这也是竞争的诀窍。
银行并不是污染环境的主要和直接“凶手”,但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可能会纵容企业污染环境,成为环境恶化的推手。现代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金融化,资金越来越主导着经济的发展与行业结构的变化。如果仅以追逐利润为导向,纵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行业的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这种透支未来的做法意味着不可持续性,而经济的不可持续将直接导致银行业务的萎缩和枯竭。反之,坚守环保底线,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就能为银行的长久发展赢得空间,“百年老店”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
坚持环保底线,应首先体现在银行的经营活动中。任何机构或个人的行为活动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环境。毫不夸张地说,少喝一杯咖啡也能减少碳排放,因为种咖啡豆需要化肥,制造化肥就需要能源,就会排放二氧化碳。因此,坚持环保底线就应从自身做起,一方面进行节能设施改造,如安装节能灯管、建立节能信息管理系统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办公信息网络功能资源,减少纸质文件的制发和控制文件印制数量,尽量采用视频(电话)形式召开会议,减少出差费用,缓解交通状况。只有将环保落实到经营的每个环节当中,银行才能自觉将环保作为业务开展的底线,否则,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环保作为银行经营的底线要求,直接体现了银行的社会责任。银行开展业务要有意识地选择能够满足社会环保要求的项目和产品,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而应赋予环保底线的“一票否决权”。例如,鄂尔多斯地区生产的羊毛(绒)衫,品牌知名度高,产品需求旺盛,生产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给这样的企业贷款无疑是有利可图且风险较低。但从环保角度来看,生产羊毛衫的羊毛(绒)来自山羊,山羊吃草根,会破坏草原植被并逐渐荒漠化。因此,对这种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就是在间接毁坏环境,获取的经济利益是建立在牺牲社会公众利益的基础上,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再比如三门峡水利工程,由于其选址的不当以及忽视环保因素,刚开始对黄河下游地区发挥了防洪、防凌、发电、供水、灌溉等综合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水灾搬家”,造成上游渭河的洪涝灾害。由于对泥沙问题测算错误,后来三门峡水利工程成了失败工程。现在社会上同样有水电热,对会破坏周边环境的水电建设项目,银行有义务从贷款上进行约束。
坚守环保底线的银行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损失一些利益,但长期看却会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与支持,从而获得更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在坚持环保底线的过程中,银行仍可获得新的业务增长点,抢占市场先机。例如,我国作为具有较大潜力的碳减排出售国,电力、煤炭等企业都具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以电力项目为例:火电项目可能需要购买碳减排指标,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等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可以参加碳减排交易,增加项目收益。银行业可为碳交易的所有参与者提供交易代理、辛迪加组织、风险安排、风险对冲、贷款、证券化、担保等金融服务和全面的碳交易咨询服务。在坚持环保标准的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于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由此可见,银行业坚持环保底线,并不意味着业务的萎缩和盈利的减少,反而可以得到新的发展机会,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