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当代金融家》2014年第7期
完整的风险偏好体系与稳健的风险文化是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石,也是银行长期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国际金融协会(IIF)在2011年6月发表的《实施稳健的风险偏好架构,强化金融机构的经营》(Implementing Robust Risk Appetite Frameworks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中指出:“具有明确的风险偏好陈述书以及精心设计的风险偏好框架来支持决策过程对成功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已经表明,一个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是关键的治理工具,也是健全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偏好陈述书以及风险偏好体系的建立可以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高层次方向指引说明,也可以使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职能、监管机构、股东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得到统一。
构建良好的风险偏好框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直受到业界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然而,业界和监管当局在风险偏好领域存在大量有待完善之处。一些金融机构因为缺乏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未能有效识别其面临的所有风险,并根据其风险承受能力设置风险容忍度描述其风险轮廓,以设置具体的定量定性指标对其承担的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和描述——所有这些,均造成金融机构实际承担的总体风险高于其在特定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能力下能够承受的风险。而且,因为缺乏统一明确的风险偏好体系及传导机制,管理层和董事会并不能很好理解金融机构所承担的各类型风险,并进行相应的控制。
金融机构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不断完善风险偏好管理,这不仅是追求有效风险管理之所需,也是与全球监管当局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基础。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实施,银行的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监管部门在积极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倡导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并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越来越严的要求。在风险偏好领域,国内银行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领先银行已经拥有成熟的风险偏好方法论和完整的风险偏好体系框架。
国外领先银行的风险偏好框架以及风险偏好方法论是以失误为代价,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国外银行意识到风险偏好传导的整体失灵而造成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高于其整体风险偏好的重大影响,许多国外领先银行对其风险偏好进行了重新梳理。借鉴国外风险管理实践并予以创新,可以帮助国内银行少走弯路。
国际先进银行风险偏好管理的特点
我们在审阅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以及5家在风险偏好信息披露方面比较有特色的银行的基础上,结合资深监管机构组织(Senior Supervisors Group,SSG,该组织包括美、英、德等国的高级监管者)的研究报告,认为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的管理中存在如下普遍特点:
风险偏好框架是银行战略决策工具。风险偏好框架应有助于推动银行战略决策和适当调整银行风险轮廓。通过风险偏好框架的构建,银行建立一种评估商业机会的风险、预算与战略意义以及影响银行风险轮廓的外部事件的通用语言。风险偏好框架针对银行在多种情景下的理想风险轮廓建立明确与前瞻性的观点,并阐明实现这风险轮廓的过程。风险偏好框架一般以风险偏好陈述开始,建立银行理想的业务重点边界,并阐明董事会在各业务、风险领域与某些情形下产品类型的理想方式。风险偏好框架能够灵活地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但是另一方面,风险偏好也需要足够明确和一致,以遏制战略漂移。风险偏好框架能够帮助企业处理意外事件,不仅为银行各业务条线的战略复审提供预期目标,还引导关于如何管理非预期经济或市场事件的定期研讨。风险偏好框架需要基于多种环境下的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通过前瞻性过程建立预期的银行总体风险轮廓。
有效风险偏好框架需要银行有清晰明确的风险偏好治理,包括清晰界定董事会、高管层与业务条线各层次的职能职责。董事会主要的职能职责主要表现为结合高管层的意见,设置银行风险轮廓的总体期望。高管层要把董事会总体期望转化为对各业务条线的业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并监督各业务条线的具体执行情况。业务条线要在高管层制定的激励与约束范围内管理各业务条线的经营活动,他们的绩效部分取决于风险偏好框架下的绩效。
在风险偏好框架内严格监控银行整体风险轮廓。根据风险偏好对银行总体风险轮廓进行持续和反复的评估。在国际领先银行实践中,先进银行往往有一套清晰、书面及规范化的流程用以审查其风险轮廓是否符合风险偏好要求。先进银行的风险偏好框架一般不仅仅只包含一系列风险损失容忍度或者限额,还应包含一系列的风险监控措施用以监控银行的风险轮廓。先进银行通常会在谨慎的方式下有意识地结合多种风险措施用以管理及减少银行的下行风险。这些措施的范围可以是动态与前瞻性的,也可以使静态与时点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超出单一监管指标的资本目标(经济资本、有形普通股权益及总杠杆)或在险资本额、净利润收入波动性或在险收益计算额、VaR(风险价值)限额、风险敏感度限额、预期损失比率、银行自身信贷息差、经济增加值等。监控的风险指标需要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如董事会、高管层或业务条线领导)使用不同的风险指标以管理银行整体风险偏好。举例来说,董事会关心的是银行经营活动中关键的脆弱部分,因而更关注的是更高层次更能直观表现公司总体现状的指标,而高管层的管理职责需要更细节及详细的指标以监控银行整体风险轮廓。此外,先进银行还通过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在全行推动风险偏好框架,以确保全行都致力于构建一个成功的风险偏好框架。
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偏好实践
——以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为例
虽然许多机构对其风险偏好有所设定,但是并不会将公司内部限额等信息进行披露。我们认为这是由于风险偏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同时考虑到市场竞争问题,公司往往选择不公开此类信息。然而,我们认为一部分风险偏好相关信息是可以被披露的,例如:目标信贷评级、目标经济利润、大部分VaR限额和市场风险的实际结果等信息。但是竞争对手可用的信息(例如业务增长上限或最低资本缓冲等)将不被披露。一些定性指标,例如监管合规标准通常被披露,因为其对公司声誉的支持,但是此类指标往往在不同银行间有较小的差别。我们基于公开披露的年报、第三支柱披露报告以及一些行业调查研究报告的内容,详细介绍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整体风险偏好体系。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建于1727年,总部设在英国的爱丁堡,是欧洲领先的金融服务集团,也是英国最大的银行,其业务遍及英国和世界各地。该银行在英国的法人、个人及海外银行业等业务中排名第一。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是英国最大的银行。图为建于1774年、位于爱丁堡圣安德鲁斯广场的该银行总部。
风险偏好的描述方式
苏格皇家银行认为风险偏好是该集团为了实现其业务目标创造价值而准备并愿意接受的风险水平高低的描述。集团整体的风险管理与资产负债管理需建立在经过董事会审批的银行整体风险偏好的基础上。银行董事会定期审查与监控银行集团整体风险管理相关的表现,并实施压力测试确保在不正常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也可以将其风险控制在风险限额内。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定义与陈述。从定量和定性角度的对风险偏好进行陈述与说明可以使银行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及时跟踪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表现。苏格兰皇家银行采用的具体定量的风险偏好描述方式主要包含情景压力测试、风险集中度、VaR(在险价值)、流动性和信用风险相关矩阵、经营风险和监管措施等;定性的风险偏好描述方式主要为确保银行集团实施使用正确的原则、政策和流程,管理集团声誉风险,发展集团风险控制和文化。
风险偏好的传导机制
◆分支机构(Divisions)层次的风险偏好传导机制。基于银行整体战略风险目标,银行董事会及董事会层面的风险委员会设定集团层面的风险偏好,并确保风险偏好与银行集团战略发展计划和风险回报要求保持统一,而集团层面的风险偏好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在其分支机构进行传导。一是分支机构层面的风险偏好陈述书。基于分支机构的业务计划,每个分支机构设定单独的风险偏好陈述书,该陈述书需要与集团层面风险偏好陈述书保持一致。二是分支机构层面的风险限额体系。与集团风险目标保持一致,设置在分支机构层面的所有重大风险类型风险管理的明确指导以及限额体系。
◆集团层级风险偏好的形成与传导机制。苏格兰皇家银行风险偏好形成由整体风险战略出发,进行分层级的传导。苏格兰皇家银行风险偏好的形成是从集团整体战略风险目标作为出发点,并在其基础上设置银行整体的经营策略。通过将银行的战略风险目标与银行的经营策略相链接,苏格兰皇家银行进一步形成银行整体风险偏好陈述以对关键风险进行管理。明确的风险偏好陈述及在整体业务运作过程中推广嵌入强大的风险管理文化,苏格兰皇家银行认为可以通过关键风险轮廓与限额的方式对风险敞口进行有效的识别、计量和控制,并能有效应对冲击。最终将风险偏好通过其定性定量的表述贯穿到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中。
为达成风险偏好有效传导,苏格兰皇家银行构建由董事会统领风险偏好、强大的风险管理文化、部门间协调机制、问责机制组成的整体风险偏好架构。其中,集团董事会在构建与设定风险偏好、确保风险偏好目标在集团各个层面得到广泛的认识与了解,以及推广风险偏好作为良好的经营实践过程中具有强有力的主导及领导能力;强大的风险管理文化链接了风险与相应经营行为和结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促使风险、战略、资金、财务部门的密切合作,并在关键问题上展开内容商议和协调;问责机制使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在其为实现业务目标可承担最大风险水平问题上具有清晰明确的责任。与风险偏好的传导进行有机结合,苏格兰皇家银行也会进行集团层级压力测试用于评估集团战略计划是否与风险偏好相一致,评估业务单位层级的主要风险驱动因子,评估采用风险缓释措施后的风险轮廓是不是超出了风险偏好可承受水平。
风险类别及管理方法
在风险偏好陈述的基础上,风险轮廓是对各个风险类型的识别和细化,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体系描述覆盖了主要的风险领域,现举例介绍风险偏好中覆盖的风险类别、定义、特点以及银行使用的具体风险管理方法。苏格兰皇家银行认为资本充足性风险为集团没有充足资本的风险,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可能会造成对集团商业模式的破坏或使集团日常运营停滞,也可能会导致集团无法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还非常可能由信用风险损失导致此类风险。集团进行资本计划,并保留与其风险轮廓相符的资本,资本额度通过风险识别和压力测试确定,还可通过积极运作资本密集型资产以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此外,苏格兰皇家银行对信用风险、流动性及资金风险、国别风险、市场风险、保险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行为风险、业务风险等都进行了定义,并结合其特点使用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
风险限额体系
银行集团整体的风险管理基于由银行董事会及董事会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制定的风险偏好。董事会通过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立风险偏好体系指标:设定战略发展方向、帮助设定并最终通过每一个部门的年度计划、通过每个月的董事会报告定期审核监控银行集团的风险状况。具体而言,苏格兰皇家银行针对不同风险类别,采用定性定量限额指标体系对各风险类别进行管理和监控。
风险偏好的职能职责
苏格兰皇家银行董事会承担银行风险偏好设计与建立的最终职责。董事会承担牵头建立银行整体“高层次风险管理基调”与审批集团整体风险偏好的职责。经董事会审批的集团整体风险偏好进一步将通过银行规章制度、管理职能与职责以及风险限额体系在各层次进行传达与实施。董事会需要确保高级管理人员能够执行相应的风险偏好政策和程序,并确保高级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与合规性。
在苏格兰皇家银行董事会统领下,银行的风险偏好的表述基于银行整体战略、年度发展计划、银行业绩管理流程及相关行为而构建。集团风险委员会(GRC)和集团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GALCO)对风险偏好相关工作进行支持。其中,GRC负责设置风险限额,并负责审批相应流程和银行主要政策,确保银行集团主要风险被有效地管理和控制;GALCO负责识别、管理和控制银行集团的资产负债风险。
结语
国际领先银行中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通常是探索风险偏好的先行者,这其中的许多银行在实施巴塞尔协议过程中完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风险偏好架构与传导机制,对中国商业银行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总结国际先进银行风险偏好管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介绍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体系,为国内商业银行构建风险偏好体系框架提供借鉴,以达到帮助国内商业银行形成完整的风险偏好架构、完善风险偏好管理的目的,保证商业银行长期持续的发展。
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说,未来风险偏好设定将更加审慎。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多次在银监会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战略发展目标和外部经营环境,科学合理设定经营计划,建立风险与效益统筹、过程和结果统一、当期与长远兼顾的绩效考评制度,促进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
有多大本事就干多少事,审慎设定ROA、ROE等目标,促进银行持续稳健经营,是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