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格斯节选

蒙格斯节选 | GDP与不良贷款余额实证研究

惟道风险研究院


众所周知,不良资产具有逆经济周期性。在经济扩张期过量投放的信贷资产会在经济下行周期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信用扩张能力下降,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同时,在经济下行时期,不良资产市场通过收购不良资产,可以阻止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滑,收购的不良资产通过重整等方式,其价值在经济景气周期得到修复。不良资产市场这种逆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能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那么,不良资产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怎样的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

1.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是美国加州大学计量经济学家 C.W.JGranger于 1969 年提出的,后由 Hendry、Richard 等人发展起来的一种检验方法。

我们分别以GDP和不良贷款余额、GDP增长率和不良贷款率为两组变量,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验证变量间是否有格兰杰因果关系。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格兰杰原因,意味着一个变量前期的变化能够有效的解释另一个变量的变化。从表格3可以得知,GDP是不良贷款余额的格兰杰原因,不良贷款余额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GDP增长率是不良贷款率的格兰杰原因,不良贷款率不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两组变量均呈现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表格1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2.与GDP总量:正相关性

我国GDP总量由2003年末的137,422亿元增至2017年末的827,12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68%,同期末不良贷款余额则由21,045亿元降至17,057亿元。不同于GDP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变动趋势呈现U型特征,其中2003-2005年、2007-2008年快速下降主要系中央政府分别于2004年、2005 年和2008年对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了集中剥离,政策性剥离影响了剥离前后数据的可比性。2011年以来,随着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大,不良贷款余额也随之快速增长,该时期GDP总量与不良贷款余额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动趋势。

图表1 GDP与不良贷款余额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我们利用STATA软件对不良贷款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GDP)进行回归,回归中我们加入失业率、利率及汇率作为控制变量,回归结果如下表:

表格2 不良贷款余额回归分析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个模型均通过了F检验,自变量GDP的回归系数分别在1%、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且回归系数均为正,这说明我国GDP与不良贷款余额呈正相关。从模型(3)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GDP每增长1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增长202.12万元。

3.与经济增长率:逆周期性

由图表2-3可知,2003-2017年我国GDP增长率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以及不良贷款的增长率变化趋势大致相反,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的下行时期,一方面企业盈利减少,进而引起企业信用风险升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升高;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导致企业在银行的抵押物价格降低,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降低,不良贷款率同样会升高。在宏观经济上行,经济增速很高的时候,由于企业和银行的盈利增加,覆盖了企业的信用风险和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升高的风险,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率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 2008年我国GDP增长率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均出现下降,其主要原因包括2007 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使2008 年GDP 增长率从14.2%的高位降至9.7%;另外一方面,2008年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农业银行处置了8,157亿元的不良贷款,致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上年末的 6.17%降至2.40%。

图表2 GDP增长率与不良贷款比例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图表3 GDP增长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增长率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评论